各院、部、处、办及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师教学创新竞赛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目标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竞赛为抓手,体系化、常态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四新”建设,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培训竞赛一体化平台、展示交流平台、改革示范平台、资源共享平台。
三、参赛对象及分组名额
( 一 ) 参赛对象
1.原则上近三年来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均需参赛。参加校赛的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获得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以上的教师不在参赛范围内。
2.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鼓励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可同时担任另一团队成员,但同一位教师作为成员不得重复出现在两个团队中。产教融合团队成员应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2年及以上。
( 二 ) 分组及名额
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等领域和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设7个大组,每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3个小组,共计21个小组:
第一组为新工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二组为新医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三组为新农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四组为新文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五组为基础课程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六组为课程思政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七组为产教融合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参赛组别由教师按照课程自行选择,其中基础课程可为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经济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以及临床教师、实验教学教师积极报名参赛。(各学院名额分配见附件1)
产教融合组参赛课程: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共建,应有相关的校企共建协议,能紧扣产业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主流和前沿,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多维度开展共建,如校企共制教学大纲、共编课程教材、共研项目案例、共建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不少于30%,应突出企业实践环节,企业应参与课程考核评价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四、 决赛比赛环节及材料要求
( 一 ) 比赛环节
大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根据网络评审成绩由高到低排名,不超过50%的参赛教师进行第二阶段即现场评审阶段。现场评审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进入现场评审阶段的选手,依据网络评审60分与现场评审40分成绩的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评审标准详见附件2)。
1.网络评审
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创新报告)等材料上传到大赛报名系统 (平台网站、登录账号及操作指南另行通知)。专家评委进行网络评审,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占总成绩的40%,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占总成绩的20%。
2.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以教学创新设计汇报为主。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全面说明整门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展示相关过程性支撑材料。汇报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教学创新设计汇报占总成绩的40%。
( 二 ) 材料要求
1.申报书。参赛教师基本情况和课程教学创新情况等(申报书样式详见3)。
2.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教学创新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 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 4000 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支撑材料与目录(详见附件4)。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不少于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 ( 约45分钟的1个视频 视频要求详见附件5)。实录视频须在学校课堂和真实教学环境中录制,有参赛主讲教师出镜、有师生互动的镜头,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严禁“表演式”课堂。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 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课程评价等要素。
五、赛制及时间安排
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和复赛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决赛由教务处、工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组织。
( 一 ) 初赛和复赛
1.各教学单位于5月31日-6月24日自行组织初赛和复赛,复赛的形式内容需与决赛一致。各教学单位复赛评委会专家组成员,至少包括2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和2名非本教学单位专家,各教学单位根据推荐限额,选拔推荐参加学校决赛教师,获得上一届省级教师教学创新竞赛一等奖以上的学院增加1个名额,申报课程思政组和产教融合组的学院课增加1个名额。
2.参与教师应不低于学院专任教师数的20%(应尽可能组织未参赛教师参赛),院赛形式可结合实际灵活多样,赛训结合,注重实效,重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
3.参加学院赛训教师名单、工作总结(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况,规模与特点、校院两级赛训及省赛的问题与建议等内容)于2024年6月24日前在大赛网站填报。
( 二 ) 决赛
2024年6月底-7月初,组织专家进行决赛评审,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
决赛按组别设置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为庆祝学校70年校庆,学校对参加学院复赛的选手设置纪念奖。
七、其他事项
(一)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并根据各单位的教研室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推进落实教师教学创新,学校为各学院提供院级竞赛平台。
(二)各教学单位要以本次竞赛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邀请校内外各级获奖教师分享经验,以赛促训,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教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避免“为赛而赛”“受益面窄”等问题。
(三)各学院要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应保证参赛教 师师德师风,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上述情况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七、联系人
联系人:明继阳 王蕾
联系电话:0451-82193062
教务处
2024年5月31日